|
 |
世界减隔震最早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建筑,到90年代中期,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德、意等20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减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是技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在2011年3 月11日9.0 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建筑减隔震分为减震与隔震两类。建筑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上设置耗能装置,消耗进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 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点关注橡胶隔震支座技术。由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1993年,周福霖设计采用隔震新技术,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云南(占国内40%)、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天津、海南、福建、内蒙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4000多栋,其中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是“北京新机场”,设置了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了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国内减隔震企业名气较大的为云南震安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建厂,在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区域设有多个分厂,其
|